个人资料

apollolx

自述:非法传销的反对者;拿牌直销的修正者;中西文化的调和者;养生保健的融通者;天下文章的拿来者;微言大义的思考者;自强不息的实践者;万柜联盟的探索者。 

文章数量:2242

点击人次:8324983

博文分类
搜索
【修订】 扶阳语录(二)

飞雁养生——神灸脐疗养生法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

 

扶阳理路(一)

 

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干卦里面去认知,乾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乾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乾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乾的精神,乾的思想。那么行讲的是什么呢?天行健,行讲的就是动。所以宇宙都是恒动的,包括我们属于阴的这个地球,刹那刹那,都是在动当中。

 

由此也可以见到,阳是一个主体,阳是一个主导。曰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动中,而《素问》很清楚地定位了阳就是动,阳躁阴静,躁者动也。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动,是恒动,有一天不动了,那就是宇宙结束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恒动,这样一个自强不息,那么才有四时生焉万物育焉。乾卦的卦辞讲到的“乾 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就讲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干所生。乾天的这样一个恒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时的产生,所以后来《系辞》又讲到,“曰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讲这个运行,都是在讲动,动才有四时,才有这一切。这样一个脉络,我们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我们看《说卦》,《说卦》也谈到“乾健也”,这个“健”是什么呢?《说文》里面讲到“健者,伉也”,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伉俪,也就是讲的夫妇,也就是讲的阴阳,也就是讲的道。而这样的一个伉,这样的一个配偶,这样的一个阴阳是谁来统管的呢?是乾来统管的,也就是阳来主导的。所以实际上阴阳的问题就落在了“乾者,健也”这一句话上。所以“乾者,健也”实乃研易之眼目,乃为医之眼目,同时也是行事之眼目。

 

我们研究《易》这一门学问,我们行持医这样一门学问,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都与它有关系,乃至于我们研究更广阔地学问,都跟它有关系。另外一方面,“健”的延伸意思,就是强有力的意思,那么这样一个强有力是说天之行强而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想象天之行,你要想强而有力,你必须要夫妇有统,阴阳有统,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主导,不能够绝对的平均,这是《易》里面非常明确的思想,这是讲的《易》。

 

下面我们还可以简单的看一看《内经》。《内经》这样的思想就更多了,像“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谈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谈得比较详细,我们从一年四季,从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万物的生长衰老,实际上都是随阳气的这样一个生长衰老,阳气的这样一个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主导性是非常明确的。

 

另外一个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的“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曰光明”,这里谈得很清楚,阳气是什么?像天像曰一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而人更加是这样,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系,所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大家注意一个“所”,为什么要用一个“所”,阳气有一个所,这个若天与曰的阳气有一个所,那么失其所呢,也就是说阳的这个相对的处所失掉了,人的寿命,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向我们透露了扶阳的消息。你要想从思想过渡到理路,这里面就是一个窍,所以经典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字一个手眼,你把它解开了,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

 

你像“天地之间,=之内,其气九州岛岛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不管你是五脏六腑,十二节都通于天气,也就是说都由阳气来主导,来把握。还有《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阳密在哪里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二者不和”,“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有统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导。那么有统,有主导,阴阳就会不离不决,这就叫做圣度。所以这同样还是谈的一个问题。

 

扶阳理路(二)

 

上面我们谈到了阳气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导,在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扶阳理念的应用,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说你用温热来扶助阳气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阳气少了,你才扶助,假如阳气很多了,本身就很旺盛了,你还去扶助,会怎么样呢?那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尽管干是统天的,尽管整个中医讲阴阳平衡的基础或者说根本是阳主阴从,在阳主的前提下,阴阳才可能平衡,否则枉谈。但是尽管这样,还是要有前提,你要扶阳,那么必定阳是寡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个不易的法则。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阳气的损伤,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阳气寡的局面,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前面我们讲的是理,现在要把它落实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这样,那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们去扶阳,就会理直气壮,就不至于惶惶不安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导致阳气寡或者说阳气损伤,它的共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这个因素。中医的每位学人基本都读过《伤寒论》,在《伤寒论》序里面张仲景谈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过去我们认为“伤寒十居其七”,可能是在建安纪年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或者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寒邪占主导。

 

清嘉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医家叫陆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补斋医书》里面谈到了大司天的问题。司天是运气里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内经》里面谈到的“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一个司天、一个在泉,还有主气、客气等等,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个干支年里面的气运变化,比如说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阳寒水,在泉就是太阴湿土,从去岁大寒到今岁大寒,这一年里面的气候变化、疾病变化,都会与此相关。那么除了这个普通的司天之外,还有一个大司天,它掌管整个六十甲子里面的气运变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在泉管。按照大司天来推算,刚好张仲景所讲的建安纪年以来的这十年,正好是太阳寒水当令,也就是说正好是寒气用事的时空区域。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与寒能挂上钩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为什么张仲景要以寒来立题?要以寒来立论?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阳。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以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强调伤寒实际上是强调阳气,阳损了,人就亡了,这些问题恐怕应该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同仁的思考。当然这个寒还应分外寒和内寒。寒伤于外,阳用就会受损,因为寒在外,人体的升发生长之机就受到压抑;如果寒在内,那阳的根本就会受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阴寒在内,阳就无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这就会导致前面所讲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这就是造成阳损的共因。

 

扶阳理路(三)

 

最后简单谈一谈四逆汤。四逆汤是扶阳的第一要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从太阳篇开始,直到三阴都在运用。四逆汤,在张仲景那里被定义为一个救里的主方。所以《伤寒论》有不少条文谈到“救表宜桂枝汤,救里宜四逆汤”。病到里了,危及生命了,很重要的一个方就是用四逆汤。

 

那么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大家都知道,病到少阴的时候,阳气要亡失的时候,都有一个表现,就是四逆,也就是四肢冷。那么,是不是四逆汤的四逆就是指的四肢冷,而必须有四肢冷才能用四逆汤呢?这就不能作如此论了。因为有的四逆证并没有四肢冷,有的还会有发热,像通脉四逆汤证就是“身反不恶寒”,也就是身发热。所以这个四逆不仅仅是讲手足的逆冷,这一点我们要有认识。“四”我们可以理解为四肢、手足,但不仅仅是这样,由四肢我们想到,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它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那么,“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以什么叫做“逆”,人无胃气就叫“逆”。“逆者死”。所以“四逆”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讲的是人没有胃气了。

 

由此我们知道四逆汤是一个救危、救急、救逆的方,一个起死回生的方。由此可见“四逆”这个方名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揭示一个现象,一个手足冷。人为什么没有胃气?火气衰微,火不生土,没有来源,所以就没有胃气。这是四逆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发现这里面也有一个四逆,跟我们这个四逆也有一定的关联。这个四逆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四逆讲的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也就是逆四时之气。逆四时少阳不生,太阳不长,太阴不收,少阴不藏。没有生长收藏还有生命吗?没有生,肝就不好;没有长,心就完蛋;没有收,肺成问题;没有藏,肾就免谈。

 

四逆讲的就是这四逆,这就告诉我们四逆汤不仅仅是回阳,它的所治证目是非常广泛的,卢氏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四逆法,用治内外妇儿耳鼻喉眼诸科之疾,是扶阳诸法中决定性的一法。

 

四逆法,也可以说是卢氏发挥仲景及钦安之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我们谈扶阳,谈它的理路,很重要的就体现在四逆法的运用上。也只有对四逆法能够运用自如了,扶阳才不至于落入空谈。

 

业医感悟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这个病例是个老干部,是某大医院门诊部的书记,她不是学医的,她得的也是再障,病得每个月得输二三次血,反反复复地输血,输了好多年,凡是应该用的西药她都用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她通过她女儿,认识了我,但她毕竟是一家大医院的领导,一时还抹不下脸来。但是她女儿、儿子都反复劝她,最后还是到我这里来了。她要求到我家里来看,怕在医院看影响不好,我同意了。当时她根本不能上楼梯,都是他们背上来的。来之前,她就到医院把整套化验重新做了一遍,血色素四点几克,白血球两千多,血小板好像八千多,这些指标都不好。后来在我这里治疗不到三个月,血小板上升到两万多,尤其血色素上升特别快,到九克多,完全没有必要再输血了。这个书记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那么,她总共吃了多长时间的中药呢?她连续一共吃了两年多的中药。

 

扶阳医话

 

下面我们回到扶阳的问题上。在临床上根据哪一些征象来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阳虚的症状存在着双重性。

 

比如说一个病人,脉象是紧而数的,他就不能是阳虚吗?数脉实际上也可以有阳虚。我始终强调这一点,就是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的前提下达到的。

 

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作一个概述,那就是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实际上儒、释、道三者都是注重阳气的,我认为《内经》的作者和仲景也都受了重阳思想的影响。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都始终强调的是以阳为根本,甚至于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这个观点。

 

看起来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但是我们所讲的“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要通过辨证啊!并不是说郑氏、卢氏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

 

在郑钦安的书中有阴虚门,有阳虚门,但在阴虚门中也有很多病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我曾经看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人,她的本质是阳虚,但骨子里面都觉得烧,要天天泡冰水才觉得舒服。因为医生看到她有烧的一面,就是阳亢的一面,就认为是阴的不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清热凉血解毒的药,导致阳气外越更盛;虽然她症状上看来好转了,但她的尺脉已经无根,所以这并不是好事,会对病人的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扶阳医案讨论

 

但是她的全身情况,她阳不足的症状也就更明显了,尤其在脉象上,可以很明确地反映出来。

 

脉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别,这例脉象看起来是紧和数的脉象,紧就是寒,数就是热。但她到底以什么为主?它没有根啊!她双尺都没有根。她是一个典型的阳不足的脉象。她前面所有的临床症状也支持这个判断。

 

这例病人很明显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上寒下热,上边好像是阳气不足,下边所表现的好像又是阳盛的症状,出现了阴阳格拒的现象。一般而言,阴阳格拒是内外格拒,但她的这种情况也是一种格拒,这是上下的格拒。从理上来讲,上下格拒一般都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格拒,而不应该是像她这样一种格拒,但她今天恰恰就表现为这样的格拒,我想这也是个好事,至少可以增加我们临证上的见识。

 

传道录

 

这个问题是曾经谈到过,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来回阳救逆。病人已经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情况就非用正四逆不可,这个时候用干姜,主要是用它温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时候是用四逆的意,我们称之为四逆法。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阳救逆,而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它既温中散寒,又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可谓是一专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没有这样全面。像这一例病人,阳气很差,已经有浮越之势,所以病人怕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还开着风扇,像这样的怕热是不是阳盛呢?绝对不是!所以像这一类的病人,除了阳虚内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随时有可能的,可谓防不胜防。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好处理,也是会影响内里的治疗。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况就不同了,像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了。而如果用干姜,这层作用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时候是用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时候还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扶阳问答

 

有人担心,长期使用辛温药会不会出现伤津的情况?我可以肯定的说,不会。因为附子本身扶阳,再配合恰当的药物,它就能够扶阳以生阴,扶阳以生津。

 

其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很重要。现在我看到有一些医生在临床上,可能是出于一种探索的心态,想突破某一些极限,一付药的附子用量就达到了300克,500克,600克,甚至用1000克,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人体的接受是有限的。那样用药,一个是对药材本身的浪费,再一个,打乱了药物的整个配方格局,设想一下,如果附子用500克,其它配药呢?是不是100克、150克呢?如果是这样来用药,会不会有很好效果?当然,这可以实验。但这也还是度的问题。通常在剂量的换算上,过去的所谓二两,就是现在的60克或62克,五两大约就是155克,这也是很平常的。就达到这个度,把握好这个度,重病也能解决了。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的,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动”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

 

《周易》这一原始的对于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说,即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原则道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干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法,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周易》的这一哲理,对后世中医学的重阳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关阅读:

 

为什么要贴 强肾灸(ppt课件)

扶阳语录(摘录一、二)

李可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卢崇汉先生谈访录

前列腺灸

强肾灸

结肠炎

便秘

哮喘

咳嗽

感冒

镇痛(1-8)

太阳神灸脐疗养生法(1-11)

特殊灸法简介

 

 

返回阿波罗飞雁博客首页

 

«上一篇:睁开你的慧眼   下一篇:五行蔬菜汤的成份分析 »

评论(0) 点击次数(5183)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