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琳
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文章数量:17
点击人次:126917
- ·我的日志(17)
- ·大多数人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了吗?处境怎么样?劳累、艰辛、有压力、无保障,原因是什么?因为往往公司不稳定,或管理不到位,所以中间要频繁更换,事实真相是这些 大多数人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了吗?处境怎么样? 劳累、艰辛、有压力、无保障,原因是什么?因为往往公司不稳定,或管理不到位,所以中间要频繁更换,事实真相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从错误中学到教训,他们只是不断从一个错误的公司跳到另一个错误的公司。所以每做一家公司都要从头起步一次,多数人几年来都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是付出最多,但回报却是最少的,从直销进入中国内地发展到现在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大多数国人的选择是错误的,假设当初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都能理智的考虑,那么大家所一直梦想的已经是今天所拥有的,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我们选择公司的时候,首先是缺少一个硬指标:公司已经成功,它必须是一个事实上在直销业已经成功的公司。每一家新公司的老板在开发市场的初期都给我们打保票说:“我们三年追上某某公司,五年达到某某规模,守法经营、永续经营”,这些公司和事实上已经成功的原国际化大公司相距万里。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是一颗幼苗,我们每次都把它当成一颗参天大树。所以我们每次参与之后,都发现自己判断有误。选择的时候如果发生判断的错误,一开始就注定了将来会半途而废。 如果我们选择参天大树,也有一个问题。全球前十名最大的直销公司中,多数公司制度上难度很大,主要是小组业绩要求很高,很多人完不成小组业绩,赚不到网络奖金,他们做到一定阶段就会重新选择。你的团队也许能够发展到1000人2000人,但1-2年后剩下的也许不到100人(残部),这时如果你想换另外一家公司,这些人还会指责你:你把我们带进来,你让我们在这里坚持,你怎么走人了?95%做不下去的(在已经成功的国际化大公司里),是因为完不成小组业绩,拿不到自己想拿的奖金。制度上难度很大的公司,人们是因为误解而加入,因为了解而放弃。 在全球最大品牌的十家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没有小组业绩,仅有微不足道的个人业绩要求。大部分人都能完成这样的业绩,可以轻松地赚到钱,没有任何过分的压力,产品品质又超常优异;选择这样的公司相对来说成功率要高于其它公司。 跟这个行业里已经成功的公司合作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会给你带来循环性的收入。 这个行业真正的魅力是循环性收入。在一到二年的时间里你坚定地努力,当取得成果的时候,这个成果将影响你的一生,也就是说你一生的财富目标,可以在一件事情上跨越性地实现。你的收入不仅高于一般行业,而且当你停下来不做的时候,你的收入不会中断,甚至更高。 有的人重视在这个行业里赚钱,但对循环性收入不够重视。其实只有循环性的收入才能使你梦想成真,有的公司短期能赚些钱,但令你错过了循环性收入的商机,这种公司使你梦想成空。有的人认为哪家直销公司都是循环性收入,其实大多数不是。 什么样的公司是能够带来循环性的收入呢?只有公司的稳定性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的成熟公司。必须具备四个要素:1、度过5年以上的风险期。2、世界顶级品牌,最好业绩在前十名以内。3、成长速度快。4、奖励计划基本不变。5、市场还未开发。若要选择一个能带来循环性收入的公司,就不要再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公司所吸引,有的公司制度极为诱人,但那种公司由于刚开业,处于求生存阶段;会片面迎合直销商的投机心理,制度和管理方面都有后患,直销业为何有大量的人跳来跳去成为“直销难民”,就是由于不断地被这样的公司干扰了视线,总想挑选最省事、赚钱最快的公司。事实上,很多领导人的意志力已经被这些蒙蔽双眼赚钱快的空泛承诺所摧毁,通常这些承诺所持续的时间长度都不足以让他们从发财梦中觉醒。 在判断循环性商机的四个要素中,为何必须要求有5年以上的时间,又为何必须是世界最大品牌呢? 先谈第一个问题,在直销业中,公司的成功率非常低,表面上看每一家公司似乎前景都特别好;而最终能够成功的公司却廖廖无几。 2001年世界直销联盟有一个统计,在2001年之前全世界共诞生过3万多家直销公司,但超过十年以上历史的公司却只有29家。也就是说,大多数直销企业都走不到5年。5年,是直销企业的风险期、考验期,5年之内该发生的问题都会发生。在这5年期间,每年公司的营业状况都有急转直下的可能性。 再谈关于第2个问题:循环性收入公司为何必须是世界十大品牌公司呢? 据世界直销联盟预计,未来的局面是:世界上最大品牌的公司,占有直销业市场份额的40%~50%,而另外50%~60%的市场份额将由近20000家以上的公司来竞争,每家中小公司每年占有的市场份额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一般的公司难以稳定持久就显而易见了。由于直销公司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如果你不选择最大品牌的公司,那么你至少要经营十家以上的直销公司,也就是说你需要领导十个不同的团队,或许仅有个别公司做得长一些,那就只能做完一家再做另一家,频繁更换,无数次辛苦劳累,或许仅有一家公司能为你带来略为长久的回报。今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明白:循环性的收入才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真正目的。因为你只要辛苦一次就足以让你彻底成功。 中国直销业开放的时刻,将在中国出现白热化的竞争,所以很多现有的小公司将会瞬间消失。今后1-2年内是不断洗牌之后大放异彩的品牌公司。 这是一个靠品牌生存的世界,每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奔驰、宝马、索尼、三星,占领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成问题。每一个世界品牌都有惊人的含金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我们和世界品牌携手同行的时候,那个品牌的含金量会给你带来市场,带来金钱,但每一个行业里,真正的世界最大品牌公司不会超过十个。 在这个行业里,无论怎样精明的人,都非常容易选错公司,因为选择的关键时刻常常忘记和忽略那几个关键的因素。所以,你常会看到,有些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经济状况也没有改善。如果在2001年到2012年间你的选择有误,并不要紧,因为你仍然有机会重新选择,而2013年你若再次选错,很可能会错过最重要的时机。你一生中错过多少次机会?这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机会!请务必把握! 我们知道任何一家国际化大品牌的公司,在进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往往开业之际就有人成功,开业之时就是举行表彰大会之日,那是因为很多人善于把握最佳时机,提前运作。往往一个好公司开业之初就会有数万人一起加入,如果这几万人当中有你的下属1000人或几百人,你就会直接成为成功者,从而大大缩短了人生奋斗的历程,这需要你尽可能地提前介入,提前做准备,尽可能在运作条件不太成熟的阶段勇敢地抓住时机;别等万事俱备,时机的特征就是稍纵即逝。 如果你的能力不是特别强,那么你选择的时候应该极其严格、认真,因为你经不起太多的失败。不善于选择的人,将彻底错过这一行里循环性收入的机会。有些人放弃机会,是因为害怕难度,觉得这件事可能有点难,不敢面对小小的挑战,所以成功者总能看到困难后面的机会,而失败者他总是看到机会前面的困难;不同的思维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这些人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艰难………… 最幸福的人和最苦命的人都在这个行业里,其差异就在于选择时的眼光,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保障 关键也就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公司。 你不可以错过大品牌的直销公司,也不可以误入大品牌直销公司中制度上难度太大的公司。如果这两个方面你有失误,在这一行业里,你将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会进入这个行业里的怪圈:不断地重新选择,不断地跳槽,不断地从头开始………… 中国直销立法和直销市场的开放,意味着国人加入直销行业的数量将会暴增;选择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智,为了避免更多的惨剧;毕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现在的法规弹性大得狠。深究起来,哪家拿牌的公司不是传销?!要治你,是分分钟钟的事。把你养肥了,ZF就杀你吃肉了。悲哀。
- ·说得很好,中国不能只讲中国国情,也要讲国际法则。现在社会,直销已成为社会经济一个重要的通路之一,应该从法律的框架下放开,让更多有梦想的创业者透过这个创业模式达到成功,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中国的直销法还有待健全,国家出于很多种原因的考虑,也许做出的结论不合人意。直销人,只能耐心的等待社会有朝一日能给予认可,当然,到那个时候,也许有太多的人已经财务自由了。
- ·3月各地都在要求直销企业完整报备各项信息,力度前所未有。王总你看这是什么前兆?
- 【原创】 不可忽视直销公关的潜规则
-
我的日志
做生意,是需要花钱的!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直销企业做生意,不光要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投入本钱,还要有一些钱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直销企业处理人际关系,除了内部关系,比如给予高管可观的薪酬,给予员工应享有的社会保障,更多的是要处理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外界关系。人们通常把这种关系,称为公共关系即公关。
公关,在中国曾经一度被认为就是由那些漂亮的公关小姐陪官员、学者、记者吃吃饭、喝喝茶、跳跳舞、打打牌。过了这么些年,国人对公关的理解应该说更宽容了,连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也已经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公关环境和公关规则,其中主要是潜规则。
潜规则,妙就妙在这个“潜”字,既是“潜”,就不可道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直销企业注册资金超过了8000万元,2000万元保证金也悉数交清,这些亮明的规则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就难在有没有把那些处于潜伏状态的规则搞清楚。各家企业对于中国国情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直销界也不例外。
面对这样的现实,简单的抱怨和畅快的批评往往是无济于事的。笔者呼吁,内资直销企业和准直销企业老板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全方位的视角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直销监管的小环境。
不要在必要的“马蹄铁”上吝啬
直销培训常常讲到“帝国亡于细节”的经典故事。1485年,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击败,追究起因,却是源于马夫和铁匠为赶时间而少给国王战马的一个马蹄钉两个铁钉。对这个真实战例,西方民谚概括说: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引申到直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不是曾经因为少陪了一桌餐饭,结果却付出了豪华国宴般的惨重代价:是不是曾经在某个节日少敲了一家房门,就在日后有求于人时差点儿踢破人家的门槛:是不是曾经因为推辞了一次审稿,就失去了跟媒体沟通的机会,结果却要花更多时间、更大代价来约请媒体消除不良影响。
观察国内直销企业,在公关上的失误,往往跟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其具体表现,一是把公关看成是企业公关部门的事,而不是由主要领导抓在手上。虽然具体的事务,可以由公关或外事中心等职能部门来完成,但是公关战略却应该由决策层核心成员来共同制定。二是主要领导忙于其他事务,常常缺席一些重大而必要的公关活动。尤其是公关危机,一定要有公司执行总裁、总裁,以至董事长的亲自参与,才能有效化解,并能够总结教训,举一反三,防止在类似问题上再出现危机。三是没有必要的资金保障,需要花钱时,往往从一般的行政经费中列支。
有必要设立“公关基金”
良好的公关运作,能够塑造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因此被誉为“广结人缘的艺术”。不管称其为艺术,还是单单把它看成一项工作,公关总是要花钱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公关甚至是需要“烧钱”的。
公关最忌讳临时抱佛脚。如果一年当中,经常做的是“危机公关”,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是非常高的,花出的钱不是用来提高经营效益的,而是用来“消灾”的。因此,公关花钱要积极、主动地花,减少被动花钱。
这就有必要建立一项基金,让公关策划者和执行人从年初就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公关经费,制定出花钱的计划,其实就是主动出击去建立良好公众关系、政府关系和媒体关系。
公关基金,可以像企业的研发经费一样,每年从企业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至于比例是多少,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成长中的直销企业,这项费用应该适当多一些,尤其是那些准备和正在申请直销许可证的企业。对于已经获牌或成熟运作的企业,这个比例不一定多高,关键是不管遇到的事情多与少,都要把钱提出来,今年没花完,可以累积到下一年度。一般性的公关活动如果不能花掉这些钱,就主动策划能够锦上添花的公关活动,总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关系是需要持久投入的。而对于新进入直销行业的企业,因为经营收入尚不可观,可以考虑企业从最初投资中列出用于公关的费用。
公关经费怎么花
公关经费需要进行科学地预算。预算费用一般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是固定费用。比如日常管理经费,像公关人员工资、奖金、房屋水电费、差旅费等。这部分经费要优先保证。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操作才能完成。企业内部的公关人员,承担着组织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重任,要让他们有被尊重的感觉,首先要保证日常的开销。
二是变动费用。这是指那些随着公关活动的规模变化而明显变动的费用,如招待费、交通费、广告费等。
三是器材设备经费。购置、租赁、维修各种器材,制作各种纪念品、印刷品和传播行为所需要的实物和用品等。
四是具体的公关活动项目开支。这包括调查活动费、人员培训费、各种名目的赞助费及办公、布展、接待参观等项的费用。以组织举办展览会为例,其预算应包括:场地租金费、交通费、宣传资料费、产品实物费、工作劳务费、招待费、邮电费、新闻活动费等。
五是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机动费用。比如用来危机公关的费用,一般占总费用的20%。
公关费用的预算方法,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固定比率法。就是按照企业的年度销售额抽取一定百分比作为年度公关预算经费。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年度预算,为全年的公关定下基调。二是单项作业综合预算法。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单项活动,列出公关项目计划和详细费用,以核定预算。三是进度分摊法。就是根据季度或月度工作的数量,由项目负责人或公关部门主管,根据实践经验按比例分摊活动预算额度。
需要提醒的是,同样是花钱,主动花钱比被动花钱要划算得多,尤其是在应对和化解危机方面,千万不可“得理不饶人”,造成“赢了官司,输了口碑”的尴尬。
仅以IT行业2000年的一桩官司为例。当年底,备受业界关注的“消费者王某起诉某笔记本厂商案”终于水落石出,二审判决结果显示:原告方某笔记本电脑厂家告顾客王某侵害其名誉权成立,法院判决王某赔款的金额由一审的50万元降到了9万元。其实此案的起因非常简单。消费者王某从一家商家购买了一台某知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电脑的屏幕存在问题,于是他要求保修。商家以各种理由拒绝免费保修,这惹恼了王某。身为IT人士的他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个人主页,名为“IT315”。
以这个主页为阵地,王发表了一些文章,对此品牌笔记本电脑表示了不满。其言论被两家业界著名媒体发表,在圈里圈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于是,厂家方面认为自己企业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把王某和两家媒体告上了法庭。官司虽然以厂家的胜诉告终。但权威统计数据表明,这家从品牌创立以来市场占有率一直在前三名内的企业,随着这场官司的展开,销售压力明显加剧,市场萎靡不振。在互联网上,人们以各种方式发泄对其产品和服务的极度不满,一时间,其品牌成为劣质电脑产品的代名词,二审判决当天下午,该公司的网站主页更遭受到攻击,页面被黑客肆意更换成“赢了官司,输了世界”!